为什么明知道要亏钱还做动画?制作人福原庆匡推特进行说明

最近这几年来,每个季度盛产的动画足足有40来部左右,就拿19年的7月份播出的新番来看,人气较高的动画两只手都能数过来,其中还有几十部动画作品我们连看都没看过。当然并不代表没人看,只是归类为冷门番了。
那么为什么明知道要亏钱还要继续做动画呢?
近日,制作过《兽娘动物园》、《烟草》等作品的制作人福原庆匡,在推特上发图简单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赤字,也还要继续制作动画的问题。概括来说,就是一部分公司其实是可以通过动画制作挣到钱的,另一部分亏损的公司,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将钱赚回来。
这就导致了制作委员会乐此不疲的在维持着如此之高的动画数量。。。。
在日本的动画行业里面,一般都是多家投资商组成的的制作委员会进行制作动画,简单来讲就是一起制作,按比例销售分成。
上面的图片就是动画的制作费、宣传费、提供费。所谓的“提供”就是冠名赞助商投资的钱,并不是所有的赞助商都能享受到动画分成,有的只是冠个名做做广告。总之,这部分钱也被算到了“成本”里面。
像这样的12集动画播出一季的时间总共的成本是要2.3亿日元。
不过,将作品卖给欧美1话可以获得1000万日元,12话是12000万日元(图上多个0,不过不影响后面)。减去对外公司收取的20%手续费,制作委员会收入9600万日元。同理卖给中国可以获得4800万日元。
BD销售每卷3000部,共6卷,收益的15%给制作委员会的话,收入2160万日元。
音乐卖2000张,收益的15%给制作委员会的话,收入60万日元。
周边收入5万日元,活动收入200万日元。
总计收入1亿6825万日元。
上面这种还是按买的比较好的情况算的,然而收益却只能收回一半的制作成本,可见做动画的“赤字”的确是比较普遍。
但实际情况是,制作收入并非平均分配的,而是根据职责进行分配。比如海外配信担当,拿到的是海外配信渠道的所得。剩下的BD、音乐、周边、活动也是依次类推。这样一来,虽然看上去整个项目是亏钱的,但A、B两家公司却赚到了钱。
(实际上海外版权和BD公司会多投资一些)
从上面情况看,如果单纯出资没有对应的业务的话,那基本上是纯亏损。而至于挣回来的方法,比如唱片公司会推自己的艺人,艺人有名气后可以通过个人演唱会和巡演、CD、周边等额外挣钱。
当然,实际在制作作品的时候,作品的预算、销量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但多少还是可以对部分网友的为什么赔钱还要做动画的疑问起到帮助。
25岁女高中生失效了
点击左上角三个横线就有资源了,。。。怎么一点探究心都没有。人家作者容易吗
就是资源呢?
挺棒的